版权声明:本文首发自企业旺旺,请随意转发,本文编辑字数5795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5分钟前更新:本站为您提供新柳州HS1-40/440/4P防雷单元信息,54了解更多柳州HS1-40/440/4P防雷单元信息,请点击查看.
基本参数
- 浪涌保护器
1
- 防雷器
2
![]()
![]()
![]()
![]()
瞬态二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不动作电压、高限制电压、耐流能力、极间电容及源电流等.15、离开大树或电线杆三米以上。有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埋在地下的接地导体(即水平连接线)和垂直打入地内的接地体的总称。
其作用是把雷电流疏散到大地中去。接地装置如图6-7-4所示。二、防雷电感应的措施扼流线圈在制作时应满足以下要求⒊压敏电阻:⒋抑制二极管:为了减小相邻接地体间的屏蔽效应,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一般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要小(一般不超过10Ω),这样才能迅速地疏散雷电流。2.对雷电进行横截大横向放电电流:指线与线之间施加波形为8/20μs的标准雷电波冲击1次时,保护器所耐受的大冲击电流峰值。1/4波长短路器是根据雷电波的频谱分析和天馈线的驻波理论所制作的波号浪涌保护器,这种保护器中的金属短路棒长度是根据工作号频率(如900MHZ或1800MHZ)的1/4波长的大小来确定的。
⑵摄像机及其防护罩等总重量超过云台的承重。特别是室外使用的云台,往往防护罩的重量过大,常会出现云台转不动(特别是垂直方向转不动)的问题。⑶室外云台因环境温度过高、过低、防水、防冻措施不良而出现故障甚至损坏。
11.距离过远时,作键盘无法通过解码器对摄像机(包括镜头)和云台进行遥控。这主要是因为距离过远时,控制号衰减太大,解码器接收到的控制号太弱引起的。这时应该在一定的距离上加装中继盒以放大整形控制号。
上海世博会宁波“数字家园和智能家居”项目资讯发布会进行了提前演示和部分揭秘——宁波市“数字家园和智能家居”安排了3户展示家庭,北岸琴森2户、天水家园1户,目前装修已经完工,这3户家庭都可以实现范伟的操作,但与范伟不同的是,3户家庭用户通过发送短就可以实现,而且还可以控制灯光、家庭安全监控等。
“数字家园和智能家居工程”将作为宁波市息化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在上海世博会“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期间进行成果展览与功能演示。智能家居到底是怎么样的。届时,世博论坛嘉宾将前往这3户人家实地考察。据介绍,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融合建筑、网络通、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能够提供一体化的家庭息化解决方案。
作为物联网的一个具体形式,就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把家用电气设备等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息交换和通,通过电脑或等息操作控制。3户居民进行家庭展示,是不是意味着智能家居离宁波普通市民已经很近。
承担3户展示家庭工程施工的威润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袁文威告诉记者,智能家居的概念前几年就传入了宁波,该公司已经做了100多户。“很多人都看好,但是真正推广起来,发现在应用上还比较单一。”袁文威说,“主要集中在安全防范上,也就是安装视频监控,在单位或其他地方可以用电脑实时监控。
雷电灾害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随着电子、电子集成化设备的大量应用,雷电过电压和雷击电磁脉冲所造成的系统和设备的损坏越来越多。因此,尽快解决建筑物和电子息系统雷电灾害防护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相关设备对防雷要求的日益严格,安装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onDevice,SPD)抑制线路上的浪涌和瞬时过电压、泄放线路上的过电流成为现代防雷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1雷电的特性防雷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
外部防雷以接闪器(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避雷线)、引下线、接地装置为主,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将可能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避雷针(带、网、线)、引下线等泄放入大地。内部防雷包括防雷电感应、线路浪涌、地电位反击、雷电波入侵以及电磁与静电感应的措施。
其基该方法是采用等电位联结,包括直接连接和通过SPD间接连接,使金属体、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将因雷击和其他浪涌引起的内部设施分流和感应的雷电流或浪涌电流泄放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雷电的特点是电压上升非常快(10μs以内),峰值电压高(数万至数百万伏),电流大(几十至几百千安),维持时间较短(几十至几百秒),传输速度快(以光速传播),能量非常巨大,是浪涌电压中具破坏力的一种。
4.1关于吸收和储存大气电场能量《设计原理》第3.3.3节“易敌雷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原理描述”中这样写道:“当风暴降临时,装置通过底部电极吸收大气电场中能量并储存于其内部的电子线路,当电荷充电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其上部电极放电,在其尖端周围形成强的云层电荷相反的离子层。
……易敌雷的这种强的电离放电产生向上的发射的提前先导……。”需要指出,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密度是很低的。例如,在雷击即将发生前的电场强度40kV/m时,空间大气电场的能量密度仅为4′10-9焦尔/cm3。我们知道,一个金属物体放入静电场中时,将使原有的电场畸变。
并且,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和表面的等位性,在金属体内的电场强度恒等于零。要想借助“易敌雷”的底部电极,在被动的没有外力做功的条件下,吸收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并将其储存起来,积累到所需要的数量,并不断地利用这个能量产生火花放电,从原理上说,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设计原理》还说:“当其电子装置中的充电电场梯度,即dv(电场变化量)/dt(时间间隔)达到某一定比率时,电离放电并形成向上先导,……‘引雷’是有条件的,在dv/dt达到某个确定比例才发生,此时的电场强度达到kV/m。
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种机械,或一种电子线路,在外力不做功的条件下,吸收静电场能量并将其浓缩和储存起来,用于实际,那无异于制造了一台永动机。致于要借助这个储存的能量,产生向上先导,更是无稽之谈。”在这里,《设计原理》将dv/dt说成是电场梯度,这是概念上的或本质上的错误。
dv/dt不是电场梯度,而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率,它不是能量,不能“充电”入某个电子装置。《设计原理》说的引雷时的条件是“电场强度达到400—500kV/m”。试问,是哪里的电场达到这个值。需要指出,空间电场强度远未达到这个数值之前,雷电放电就形成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