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首发自企业旺旺,请随意转发,本文编辑字数6846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6分钟前更新:企业旺旺为您提供:亳州DGA 40LCV-3/24防雷模块新信息,65点击可以查看亳州DGA 40LCV-3/24防雷模块详细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可以点击企业旺旺安防分类频道.
基本参数
- 浪涌保护器
1
- 防雷器
2
![]()
![]()
![]()
![]()
2浪涌保护器的分类SPD是电子设备雷电防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其作用是把窜入电力线、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或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保护被保护的设备或系统不受冲击。
2.1按工作原理分类按其工作原理分类,SPD可以分为电压开关型、限压型及组合型。⑴电压开关型SPD。在没有瞬时过电压时呈现高阻抗,一旦响应雷电瞬时过电压,其阻抗就突变为低阻抗,允许雷电流通过,也被称为"短路开关型SPD"。
⑵限压型SPD。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为高阻抗,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其电流电压特性为强烈非线性,有时被称为"钳压型SPD"。⑶组合型SPD。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可以显示为电压开关型或限压型或两者兼有的特性,这决定于所加电压的特性。
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在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安装通过Ⅰ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对直击雷电流进行泄放,或者当电源传输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时,将传导的巨大能量进行泄放。
2.2按用途分类按其用途分类,SPD可以分为电源线路SPD和号线路SPD两种。2.2.1电源线路SPD由于雷击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通过分级泄放的方法,将雷击能量逐步泄放到大地。在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包含LPZ1区)交界处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二、三级或更高等级保护。
第二级保护器是针对前级保护器的残余电压以及区内感应雷击的防护设备,在前级发生较大雷击能量吸收时,仍有一部分对设备或第三级保护器而言是相当巨大的能量,会传导过来,需要第二级保护器进一步吸收。同时,经过第一级防雷器的传输线路也会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
交流电源防雷模块适用于配电室、配电柜、开关柜、交直流配电屏等系统的电源保护;建筑物内有室外输入的配电箱、建筑物层配电箱;用于低压(220/380VAC)工业电网和民用电网;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用于自动化机房、变电站主控制室电源屏内三相电源输入或输出端。
用途⑴电源保护器:交流电源保护器、直流电源保护器、开关电源保护器等。适用于各种直流电源系统,如:直流配电屏;直流供电设备;直流配电箱;电子息系统柜;二次电源设备的输出端。⑵号保护器:低频号保护器、高频号保护器、天馈保护器等。
网络号防雷器适用范围用于10/100MbpsSWITCH、HUB、ROUTER等网络设备的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造成的感应过电压保护;·网络机房网络交换机防护;·网络机房服务器防护;·网络机房其它带网络接口设备防护;24口集成防雷箱主要应用于综合网络柜、分交换机柜内多号通道的集中防护视频号防雷器适。
浪涌保护器开放分类:电力电气浪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又称避雷器,简称(SPD)适用于交流50/60HZ,额定电压至380V的供电系统(或通系统)中,对间接雷电和直接雷响或其他瞬时过压的电涌进行保护,适用于家庭住宅、第三产业以及工业领域电涌保护的要求,具有相对相,相对地,相对中线,中线对地及其组合等。
集成式多口视频防雷箱主要应用于综合控制柜内硬盘录像机、视频切割器等控制设备的集中防护。"电涌保护器"是"浪涌保护器"的同义词。基本特点/浪涌保护器保护通流量大,残压极低,响应时间快;采用新灭弧技术,彻底避免火灾;采用温控保护电路,内置热保护;带有电源状态指示,指示浪涌保护器工作状态;结构严谨,工作稳定可靠。
在低压供配电系统装置中,设备均应具有一定的耐受电涌能力,即耐冲击过电压能力。当无法获得220/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值时,可按IEC和GB版)的给定指标选用。2)标称放电电流In的(冲击通流容量)选择流过SPD、8/20μ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
用于对SPD做II级分类试验,也用于对SPD做I级和II级分类试验的预处理。事实上,In是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而能通过规定次数(一般为20次)、规定波形(8/20μs)的大限度的冲击电流峰值。3)大放电电流Imax(极限冲击通流容量)的选择流过SPD、8/20μ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用于II级分类试验。
Imax与In有许多相同点,他们都是用8/20μ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对SPD做II级分类试验。不同之处也很明显,Imax只对SPD做一次冲击试验,试验后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而In可以做20次这样的试验,试验后SPD也不能有实质性破坏。
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onDevice)是电子设备雷电防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过去常称为"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英文简写为SPD.浪涌保护器的作用是把窜入电力线、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或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保护被保护的设备或系统不受冲击。
因此,Imax是冲击的电流极限值,所以大放电电流也称为极限冲击通流容量。显然,Imax>In。浪涌保护器的类型和结构按不同的用途有所不同,但它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浪涌保护器的基本元器件有: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和扼流线圈等[1]。
4.1关于吸收和储存大气电场能量《设计原理》第3.3.3节“易敌雷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原理描述”中这样写道:“当风暴降临时,装置通过底部电极吸收大气电场中能量并储存于其内部的电子线路,当电荷充电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其上部电极放电,在其尖端周围形成强的云层电荷相反的离子层。
……易敌雷的这种强的电离放电产生向上的发射的提前先导……。”需要指出,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密度是很低的。例如,在雷击即将发生前的电场强度40kV/m时,空间大气电场的能量密度仅为4′10-9焦尔/cm3。我们知道,一个金属物体放入静电场中时,将使原有的电场畸变。
并且,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和表面的等位性,在金属体内的电场强度恒等于零。要想借助“易敌雷”的底部电极,在被动的没有外力做功的条件下,吸收大气静电场的能量并将其储存起来,积累到所需要的数量,并不断地利用这个能量产生火花放电,从原理上说,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设计原理》还说:“当其电子装置中的充电电场梯度,即dv(电场变化量)/dt(时间间隔)达到某一定比率时,电离放电并形成向上先导,……‘引雷’是有条件的,在dv/dt达到某个确定比例才发生,此时的电场强度达到kV/m。
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种机械,或一种电子线路,在外力不做功的条件下,吸收静电场能量并将其浓缩和储存起来,用于实际,那无异于制造了一台永动机。致于要借助这个储存的能量,产生向上先导,更是无稽之谈。”在这里,《设计原理》将dv/dt说成是电场梯度,这是概念上的或本质上的错误。
dv/dt不是电场梯度,而是电压随时间的变化率,它不是能量,不能“充电”入某个电子装置。《设计原理》说的引雷时的条件是“电场强度达到400—500kV/m”。试问,是哪里的电场达到这个值。需要指出,空间电场强度远未达到这个数值之前,雷电放电就形成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