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手下的将领谁最有可以够守住荆州呢?

207102024/9/8 10:10: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我要回复
费莫琅2022/5/5 13:36:05

事实上,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以守住荆州,关羽、赵云、魏延都不行,只可惜此人英年早逝了!

荆州丢失的真实原因

“大意失荆州”是很多人认为荆州丢失的原因,不过这显然是把荆州丢失的原因看得太简单了!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之后关羽又在荆州一带发动了襄樊之战,率军进攻了樊城。在樊城战场,关羽打得非常顺利,不仅将曹魏名将曹仁打得龟缩城池,不敢接战,而且将曹军的增援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令天下震动,吓得曹操都差点迁都了。就在关羽准备高歌猛进,继续扩大战果时,他的后方却遭到了偷袭,而偷袭他的人竟然是名义上的盟友孙权!

最终,关羽后方被吴军攻占,关羽只能率军回援,抢夺荆州。然而当关羽走到半路的时候,又一个坏消息传来,这便是江陵城失守。江陵作为关羽在荆州的治所,城高墙厚,关羽大部分手下的家人就在江陵城,这座城池丢失,意味着关羽军队的命脉被吴军掌控住了,关羽没法和吴军硬碰硬了。也正是因为很多士兵的家人都被吴军俘获,他们担心家人的安全,不敢和吴军作战,所以关羽军队出现了大量逃亡,最终关羽见大势已去,只能往益州方向突围,最终被吴军截杀!

荆州丢失,直接原因是孙权背盟,偷袭了关羽后方。而孙权为啥能够对关羽一击即中,顺利拿下关羽统治这么多年的地方,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关羽后方防备薄弱,他将大部分军队都调往了樊城前线,去和曹军作战了,所以后方空虚,给了孙权可乘之机。说白了,就是因为关羽大意了,没有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备孙权,才导致荆州被袭。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认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这个看法,认为这是个小概率事件,是因为关羽大意了,不然荆州不会丢。但是当大家对三国越来越了解后,开始挖掘荆州丢失的更深层次原因时,关羽的性格问题被挖了出来,许多人认为,荆州之所以丢失,是因为关羽性格高傲,不仅把孙权给得罪了,还把内部的糜芳和傅士仁这种老功臣给得罪了!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为了表示和刘备的盟好关系,曾经派出使者向关羽提亲,想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以达到两家盟好的关系,结果关羽不仅不同意,而且辱骂孙权的使者,令孙权非常愤怒,两人开始结恶!后来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又纵兵劫掠了孙权辖区的粮草,于是孙权立马翻脸,派兵偷袭了荆州。

另外据《三国志》记载,关羽为人高傲,历来比较轻视糜芳和傅士仁,而这两人都是刘备集团的老功臣了,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傅士仁是从北方跟过来的老部下,他们和关羽算是熟识了,接受过战争考验的老同志了,结果关羽非常看不起他们,在襄樊之战中甚至还威胁他们二人,若是粮草无法供应上,就要处理他们,令他们非常害怕。最终,当孙权杀过来时,他俩直接选择了投降。

《三国志》: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通过三国志中的这两份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关羽这个人是非常高傲的,对内,他无法和老功臣糜芳傅士仁搞好关系,对外他得罪了孙权,于是大家都认为,是关羽的高傲害了自己!若不是他如此高傲,得罪孙权,孙权怎么会突然去和曹操结盟?若不是他如此高傲,得罪同僚,糜芳傅士仁怎么会选择开城投降?要知道当年刘备在徐州被打得那么惨,这两人也没有背叛刘备啊!

以上两个观点,便是现今网络中对于荆州丢失原因的主要看法!也正是基于这两种看法,大家开始讨论到底谁可以守住荆州!

以“大意失荆州”的观点来看,关羽是因为粗心大意,调走了太多荆州的防守力量,所以应该换个心细之人来防守,这样的话,换上赵云和魏延就比较合适,张飞肯定是万万不能的。

以“关羽高傲失荆州”的观点来看,守卫荆州的人必须要比较谦逊,能够对内搞好关系,对外强硬而不至于让孙权难堪,这样的话换上赵云则比较合适。原因很简单,张飞脾气火爆,他对孙权可做不到心平气和,魏延资历低,对内不足以压服众人,黄忠是降将,资历不足,马超有能力,可刘备不敢将马超放在荆州,他会担心马超背叛他,毕竟当年马超为了权力,可是不顾亲生父亲的安全!

综合来看,站在以上两种观点的角度中,其实赵云是最适合去守卫荆州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是并不认同的!

在本文看来,刘备的手下中,只有一人能够守住荆州,这个人既不是关羽,也不是赵云,更不是魏延,而是庞统!为何这么说,因为刘备的手下中,只有一人看到了荆州的危机!

一说起荆州,众人自然会联想到隆中对的战略,占荆州、夺益州,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待天下生变,两路北伐,则可问鼎中原!看起来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刘备按照这个战略实施,最终也确实占领的三分之一的天下,成就了帝业,但众人没有看到的是,此战略背后隐藏着一个极大的危机,也正是这个危机,导致了荆州的丢失,导致了刘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一统天下!


荆州丢失的真正原因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将荆州描述得非常美好:“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正是因为荆州富饶,且有巨大的地理优势,所以诸葛亮非常强调荆州的重要性,认为刘备必须占领荆州,而且要以荆州为基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诸葛亮想占领荆州,曹操也想占领荆州,更为重要的是,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也非常大!说白了,荆州就是一个四战之地,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东和孙权”的这个战略根本行不通!孙权早晚会对荆州动手!然而如此巨大的危机,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只有庞统了然于胸!

《九州春秋》: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和诸葛亮的认知完全不同,庞统认为,荆州现在不仅不富饶,反而荒残了,人才殆尽了。之前的地理优势,现在也变成了劣势,东边孙权虎视眈眈,北边曹操凶相毕露,靠着荆州来实现鼎足之计,分别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拿下益州,否则刘备早晚被孙权或者曹操吃掉!

从庞统的这番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唯一一个明言孙权野心之人!不排除刘备集团内部有高人,知道孙权想要吞并荆州,但没有任何一人主动提出来,只有庞统当着刘备的面暗示出了孙权的野心,劝刘备尽快去进攻益州,不然等孙权统一了江东内部,开始对荆州动手,那么刘备腹背受敌,就真的惨了!

综合来看,当刘备集团众人都被诸葛亮的隆中对说服,认为应该联合孙权,共抗曹操时,只有庞统看出了此战略中的巨大危机,知道孙权也是一代雄主,不可能不想一统天下,他对荆州的渴望与刘备对荆州的渴望是完全相同的,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必须防备孙权!也正是因为只有庞统有这种忧患意识,由他主政荆州,荆州才能牢牢地掌控在蜀汉手中!不然即便换上赵云,孙权仍然会想方设法的偷袭,而赵云又是出了名的听诸葛亮的话,他若是一味坚持诸葛亮的“东和孙权”战略,最终的下场很可能和关羽差不多!

遗憾的是,庞统如此大才,最终竟然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进攻益州的战场上。演义中说庞统是被益州猛将张任伏击杀害于落凤坡,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史中的庞统,其实是死于流箭之下,并非死于伏击!

《三国志》: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可惜可叹,庞统看到了隆中对的危机,看到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他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守住荆州的人,结果却英年早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天亡汉室啊!自庞统战死,其实刘备的成就基本就被限死了,他这辈子最多三分天下,再也不可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了!

结语

刘备手下,只有一人可守住荆州,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了!这个能守住荆州的人,便是庞统!整个刘备阵营,大多数人都被诸葛亮的隆中对说服了,认同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降低了对东吴的戒备,只有庞统看到了此间危机,看到了孙权对荆州的渴望,知道孙权要想保住江东安稳,要想一统天下,必须拿到荆州,他是无论如何也会偷袭荆州的,所以说,不论是派出关羽还是赵云亦或是魏延,他们都守不住荆州,最终结局都会一样,只有庞统可以逆转乾坤!

(本文主要参加《三国志》《九州春秋》)

公叔流逸2022/5/5 13:36:07

刘备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手下能说得上名号的将领,仅有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魏延等寥寥几人。想要守住他的荆州四郡,让他们哪个人独立担纲都无法做到。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守住荆州的方法,只要一个人还在,荆州便可无事。

我们先来看看,为何说五虎上将加上魏延,谁都无法守住荆州。

关羽不用说了,事实已经证明他不行。

那么张飞为何不行呢?首先要肯定,张飞对比关羽,有自己的优势。他在面对高层士族和对方的权力阶层的时候,态度比关羽好。同时,他的战争谋略也比关羽要强。他如果真的去带兵打樊城之战,有可能用不着水淹七军就能干掉于禁。但是,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张飞这个人脾气火爆,情商低,不懂如何管好上下级关系,对底层将士关系恶劣。当初在徐州时,就是因为张飞打了吕布的岳父曹豹,才导致吕布从背后袭击刘备,夺取了徐州。而且后来,张飞也是因为对于手下过于严厉,死于叛将之手。如果让他守荆州,不用东吴来打,自己就可能把自己弄得一团糟。

黄忠为何不行呢?黄忠是长沙郡老人,在战场上能隐忍,不到机会绝不出击,出击绝不落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黄忠也有三个缺点:第一是他从没有当过独当一面的地方大员,没有体现过政治能力,驻守荆州四郡效果不好评估;第二是年龄太大,虽然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老年人一旦得病就是病来如山倒,随时不行。让他驻守荆州,万一自然死亡了怎么办?第三是黄忠是降将,资历浅、忠诚度低,让他驻守荆州,刘备的手下旧臣不会服气。到时候受到危害的不只是荆州,更是整个蜀汉集团。

马超为何不行呢?马超是刘备最不可能放出去单飞的人。一个是在战争谋略方面,马超几乎为零。虽然武力值超高,但是却是个一勇之夫,打仗从来都是凭战术战法而不凭借谋略。而且马超为人冲动,这样的人放出去,很可能不审时度势就盲目发动决战,被别人算计死是分分钟的事儿。最主要的,马超人品比起吕布来还要不堪,在西北时就不顾家人和父亲的安危,盲目发动反对曹操的战争。结果就是自己失败,父亲和家人也被曹操所杀。如果让他驻守荆州,那他大概率会佣兵独立,成为另一个吕布。刘备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绝对不会再吃第二次了。

赵云为何不行呢?其实如果勉强算起来,赵云算是最为合适的。一方面为人低调,不会受敌人的攻心之计;一方面谨慎,在箕谷之战时展现的务实和勇敢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忠诚,跟随刘备以来,从无二心;一方面谋略也够,在夷陵之战前就看出了蜀军的弱点而反对出征。但是赵云的缺点也很明显,他太过洁身自好,随刘备入川后不惜和整个集团对抗,也要反对抢占百姓土地。为人为臣,这是优点,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领军大将,还是要考虑保留一定灰色地带,让部下可以有一点儿额外的福利。否则,很有可能造成和张飞一样的后果;而且,蜀汉集团内部的人都是“千里为官只为财”的那种人,不吃赵云这一套。这帮人随时会用釜底抽薪这一套掣肘赵云。到时候因为赵云内外交困、将士离德,荆州一样守不住。

魏延为何不行呢?魏延是刘备看好的将领,资历尚浅就被委以守卫汉中之职,武力值和战场谋略都不缺。但是荆州不是汉中,这个地方身处魏蜀吴三家的斗争中心,情况非常复杂,不是魏延单凭战场谋略能应付的。魏延这个人的缺点和关羽如出一辙,傲气冲天,但是名气却又差得远。东吴想联姻关羽被拒绝后还能忍气吞声,要是换成魏延,恐怕早就刀兵相见了。而且,魏延喜欢军事冒险,子午谷奇谋那种难以实现的东西,他却当做良策,不被采纳之后还非常不高兴。这样的人去守荆州,最后的结果只会比关羽更加悲惨。

那么,刘备一方,是否有个办法,可以守住荆州呢?答案是有的!只要一个人在,荆州就可以安然无事。这个人,当然就是首席大谋士诸葛亮!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建立者和积极维护者,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有他在,大的方针不会有问题。而且,诸葛亮情商高,忠诚度高,有的是办法来团结武将:关羽傲气冲天,对黄忠封后将军不满意,被诸葛亮一封信就打开了心结;张飞对士族高看一眼,诸葛亮正是荆州士族,他的意见张飞必然尊重;黄忠、马超忠诚度成疑,但诸葛亮有谋略有眼光,可以把问题灭杀在萌芽阶段,不会让荆州从内部被瓦解;赵云洁身自好,但诸葛亮可以浑水摸鱼,劝解赵云不要待人太严;魏延牛气冲天,但平生就怕诸葛亮。总之,只要诸葛亮在,不管是谁来守荆州,几乎都不会出问题。

可无奈的是,诸葛亮是刘备集团唯一的内政大师,管得了荆州就管不了益州,管得了益州就管不了荆州,他只能顾一头。最后刘备选择让诸葛亮管益州,那荆州就必然是守不住的了。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人才匮乏惹的祸。如果当初刘备不和陈登擦肩而过,荆州就无虞了。

八卦永怡2022/5/5 13:36:07

刘备手下的将领之中,有可能守住荆州的除赵云莫属。关羽傲骄。张飞鲁莽,易醉酒鞭士卒。关张独守荆州皆不宜。魏延虽为上将,率一支军马可以,指挥多支军马不行。荆州四战之地,水陆交通发达,镇守荆州要智勇双全之人。赵云勇冠三军,威震四方,且谨慎。如赵云守荆州,孔明授予良策,可使荆州不失。

图门香巧2022/5/5 13:36:08

首先要搞明白,荊州守住守不住,不在于人,而在于策略,如果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派谁去都玩不转,如果能正确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在当时的蜀国,可守住荆州的大有人在。

常言说“大意失荆州”,关羽的“大意”其大意在了哪里?其“大意”的核心是忘记了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自以为可凭一己之力同时抗得住“曹吴”两家,真可谓狂傲过了头。

其实孙权一方,心里很明白,与刘备联合,方可抗拒曹操,方可有长久存“国”的可能。当时的曹操一方势力最强,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只有曹操一方,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只有联合起来共抗曹操方可寻得生存的机会,孙权心中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孙权内心并不愿与刘备一方开战,为此孙权也采取了与刘备一方“和”的策略,主动提出与关羽联姻,欲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可关羽却说“虎女安可嫁犬子”,如此不尊重孙权一族,岂不令人发怒。孙权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其原因并非关羽的女儿有国色天香之貌,主要是为了“联蜀抗曹”,这与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谋略是契合的,而关羽狂傲自大,不顾大局,丢失了荆州。

诸葛亮在出山时,就给刘备制定的谋略是“联吴抗曹”,先“借得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寻机刘备带益州之众出祁山,命一大将领荆州之众北上,相互呼应,一求有北定中原的机会。这一切别忘一点,都是建立在“联吴抗曹”之大略基础上的,如果与吴先打了起来,再谈什么北定中原,就成了笑话。

如果守荆州的大将,能紧紧贯彻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荆州是丢失不了的。因为前面说了,孙权心中也明白“联蜀”的重要,如果不联蜀,自己的“国”都保不住,那么要回荆州又有何用。孙权之所以常派人去谈判说要回荆州,其目的无非是提醒刘备一方“我是有恩于你的,你不能忘恩负义,应与我联合抗曹。”后派吕蒙偷袭收回荆州,是因为“你不联合我了,与我为敌了,我只能不仁不义了。”可见,是关羽不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才丢了荆州。关羽丢失的不仅仅是荆州,丢失地是国运,荆州丢失后,其实蜀汉再无一统天下的机会。

如此看来,刘备手下的将领,只要具备帅才,只要能正确执行“联吴抗曹”的大略,就可守住荆州,其最佳人选是赵云或马超。只可惜,刘备虽是一代枭雄,但这件事上都犯了糊涂,他只会派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守荆州,那就只有关羽和张飞了,可惜这两兄弟,谁也守不住荆州呀,这正是刘备无缘一统天下的天机,正所谓成也兄弟败也兄弟。

公冶巧凡2022/5/5 13:36:08

蜀汉集团让关羽守荊州並无大错。

因为关公败走麦城,后世有人怀疑派关羽镇守荆州有严重失误。这是误解。以关羽之能力,本就能独挡一面。关羽的失败,不败在“武”,而败在他放弃严守蜀汉政治集团的“国策”上。也就是未能谨守“联吴抗曹”这个战略性的决策。

蜀汉刘备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在实现《隆中对》即从益州和荊州两点出击,打败曹操实现统一北方的战略中,荆州地位格外的突出,具战略重要位置。

当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并非慷慨大方,而是孙也打着小算盘,曹操势力来犯,荆州有刘备为屏障遮挡一下。再就是给刘备点甜头,方可抗拒曹操,孙权东吴之“国”才可能安居一方,以待时机,实施扩张,包括适时收回荆州。

为此,孙权亦采取了与刘备一方“和”的策略,甚至为达到自己政治目标,他还主动提出与关羽联姻,欲让其子娶关羽女儿为妻。

可关羽却说“虎女安可嫁犬子”。至此,导致蜀汉与东吴失和与“联吴抗曹”的不复存在。

把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放在可有可无地位,岂有不输?

关羽可能认为凭一己之力,也能抵抗得住“曹吴”两家,其实是真办不到的。 关羽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其狂傲心理与不顾全大局的作派,实在是太过,最终也害得自已丢了性命。

回到正题。关羽之外,刘备手下谁担任荆州主帅为宜?从个人武艺和能力,马超与赵云都具备独挡一面,都是扼守荆州的不错人选。

马超武艺高强,曾为一方诸侯,率兵征战镇守荆州地面,威望与经验都是具备的。


赵云勇冠三军,长板坡上为救阿斗“七进七出”,血染征袍,威震四方,且谨慎处事,尊敬诸葛亮,不会犯战略上的大错。

但这些具备帅才的人选,也只能坚持谨记“联吴抗曹”的正确大略才行,否则,也是失败者一个。

只可惜,刘备在选择荆州镇守大将人选上,只会任用关张二兄弟。其他人都不会入刘皇叔的法眼。

荆州注定是蜀汉政权的噩梦。失荆州,意味着蜀汉集团丢失“国运”,蜀汉从此失却统一北方的可能。






金顶子瑜2022/5/5 13:36:09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所以孙刘联盟的基础。它必须是两家抱团取暖,前提自然是两家都弱小,无法独自面对北方势力。一旦其中一个强大到可以干掉北方时,联盟就反转了。

2,荆州战略地位重要,谁都想要。孙权荆州借给刘备,一方面是当时孙刘联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曹操南下时,可以让刘备做挡箭牌,帮自己防守西大门,时期成熟时,随时可以收回。既然都想要,刘备自然不愿意还。这些都为孙刘联盟埋下了隐患。

3,隆中对的错误。当时的国策是从益州,荆州两路出兵,收服北方一统天下。问题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两大兵团作战,相距太远,无法协同作战和相互相配合。其次是荆州无后方,没有两面攻守平衡的实力,既然进攻就无法死守。要守住荆州就无法攻曹!

4,孙权的忧虑。一旦刘备真能统一北方,不仅荆州要不回,自己也得俯首称臣,甚至小命难保。所以,在关羽在战场上高凑凯歌时,他联曹抗刘,收回荆州就顺理成章了。

5,刘备的小算盘。一旦关羽攻克樊城逼进许昌,刘备自然会率主力一统北方并收拾南方。事若不成,趁机找借口,一举拿下孙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仅荆州不保,还丢了卿卿性命!

综上所述,谁也守不住荆州!

欢迎批评,满意点赞!

南宫爱棋2022/5/5 13:36:10

关羽丢失荆州,主要是因为他在攻打樊城的时候调走了驻守荆州的主力军,导致荆州出现了防务空虚的情况,东吴就乘着荆州防务空虚的时候偷袭并占领了荆州,导致攻打樊城的关羽军团立马失去了后方,最终全军覆没,因此在历史上也就留下了“大意失荆州”的说法。

襄樊战役中,关羽敢以一支荆州军团对抗几乎整个曹魏集团,他那里来的自信?

但实际上我们复盘当年的战局,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关羽敢把荆州主力调走?为什么关羽敢在刘备不出手的情况下以一支荆州军团去对抗几乎整个曹魏集团,同时还忽略了东吴的存在?

这是因为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了汉中战役的影响。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在夏侯渊死后,曹操就带着魏军主力来到了汉中,也没怎么跟刘备打,就一直耗着。直到曹操觉得在汉中打没意思了,很鸡肋了也就撤走了,没受啥损失,其实这是魏国史书的记载,魏国对于自己的失败从来都很护短,对于重大失败也只是一笔带过,而蜀国这边也不修史,就剩下魏国的一面之词了。真实的汉中战役其实打的非常激烈,曹操在撤出汉中的时候其实是被打的很惨的,汉中地地形就像个葫芦,进去不容易出来也不容易,为了迁走汉中的十多万人口曹操全国征粮,搞得很多地方都闹起了叛乱,比如襄樊地区就有很多民变。

汉中之战,其实老曹并非鸡肋,而是被打的几乎破产

汉中之战后,诸葛亮就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过“汉中之战曹操仅能自脱”,也就是曹操一个人跑了,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夸大了。但司马懿后来也说,曹操“几至大败”,也就是险些大败,不过司马懿说曹操的时候多少也是要美化一下的,而且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是张口就来的人,我们把这两人的说法综合一下就能知道,曹操在汉中之战的伤亡确实是非常大的,当然对于汉中之战近年来历史学家也有了很多新的考据,证实了汉中之战曹操的损失确实很大,这也就是解释了三国史上的一桩悬案,为什么刘备敢让关羽去攻打襄樊。

我们一般认为襄樊之战是关羽自己打的,跟刘备没关系,但问题在于关羽虽然有发动进攻的权力,但这么大的事情他就没跟刘备商量过吗?关羽为什么会敢以一支荆州军团去攻打曹魏的重地呢?在战役的过程中,刘备也没有给关羽什么援兵,关羽就敢攻打樊城,我们一般认为是关羽飘飘然了,骄傲了就自作主张了。但在真实的襄樊战役中,关羽就带着他那点人马还真的就把曹操打的非常被动,以至于“威震华夏”。

曹操当时窘迫到了什么境地呢?当樊城告急的时候,他先是派出了于禁带领的“七军”,我们一般认为“七军”是曹操手下七支精锐部队,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仔细思考下就完全不对劲了。因为将领在出征的时候都会带自己麾下的部队,这样一来上了战场也好指挥,而于禁怎么能一下子带出去七支部队呢?而且这七支部队加起来也才3万多人,其实是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拿不出像样的部队了,于禁所谓的“七军”就是临死拼凑起来的杂牌军,只是一些地方守备部队、屯田部队,根本就不是正规的野战军,没法打硬仗。而且这个所谓的“七”还很可能是个虚数,就是由很多部队拼凑成的“大军”。

关羽“水淹七军”,其实是淹了七支杂牌军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于禁会被关羽“水淹七军”了。于禁其实是善于打水战的,如果他带出去的是一支精锐部队,至少也会准备一些舟船之类的,也不至于关羽给他发了场大水,他就全军混乱了。关羽能够“水淹七军”,就是因为于禁带出去的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于禁那么痛快就投降了关羽,要知道于禁跟随曹操多年深受曹操的信任,官职也比其他武将都要高,按道理来说是不会轻易投降的。于禁之所以轻易就投降了,主要还是因为他觉得打输了也没啥责任,反正你老曹给我的是这么一群货,输了也不怨我。

在于禁的七军覆没了之后,曹操还是要援助樊城的,就派大将徐晃带了12个营的士兵去增援樊城。其实七军已经够滑稽了,12个营又是什么鬼玩意?这点在《三国志》里说的很明白,多数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徐晃就带着这么一支部队,没被关羽打崩溃已经是万幸了,但也只能牵制住关羽的力量,解不了樊城之围。为了解樊城之围,曹操甚至一度要把张辽调过来,但张辽不是那么轻易能调动的,他的任务是防守东吴,任务非常重,这也说明到了这个时候,曹操真的是无兵可派了。

因为东吴的存在,荆州其实只能守而不能攻

所以综合樊城之战的情况,我们能看出如果当时关羽只是对付曹魏的话,或许还真能抗住,但问题在于在对抗曹魏的同时又加上了东吴,这就肯定是扛不住了。当时形势的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原先的魏强蜀弱变成了蜀强魏弱,东吴的策略也必然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原先的联刘抗曹变成联曹抗刘,这就注定了荆州只能守而不能攻,一旦攻出去东吴就会进攻荆州,与曹魏两面夹击,荆州就必然会守不住,所以刘备最好是派一员善于防守的大将才能取代关羽。

当时刘备集团的大将非常多,但实际上能够带兵并独当一面的将领并不多。就拿呼声很高的赵云来说,终其一生他也没怎么当过主将,最多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带领一支偏师在陈仓牵制了魏军主力。就带兵能力来说,赵云并不足以坐领荆州;黄忠各方面都没问题,但无奈年纪太大,关羽死后没多久就病逝了;马超虽然也是一员大将,但从能力上来说并不比关羽强,而且当时马超刚投降刘备不久,镇守荆州这样重要的地方首先要忠诚,从这点来说刘备也不会放心地把荆州交给他。

最后,我给的答案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我认为替代关羽的话其实魏延最合适,我们可以从为什么刘备会让魏延而不是张飞守汉中就能看出。魏延就曾说过,如果曹操亲自来攻,我就把他挡住。如果派了一个大将过来,我就让他有来无回。魏延的说法就中了刘备的下怀,守住汉中即可。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魏延驻守汉中期间,汉中还真没出过事,这也说明魏延在防守方面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

当然荆州也不能就这样一直守下去,毕竟刘备的终极目标是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其实如果真的要北伐,还只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说法,从西川和荆州同时两路出击才可能成功。不过在荆州出击曹魏的同时刘备还是要注意荆州的防守,可以由关羽领兵出战,让魏延镇守后方,这样一来,才能确保荆州方面的出击做到万无一失。

濮阳语梦2022/5/5 13:36:10

不要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刘备高明,以刘备的经历和成就,绝不是织席贩履之辈可以达到的。派关羽镇守荆州一定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当然,一句“大意失荆州”已经说明了关羽守荆州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说明派他守荆州就是错的。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就知道即使是我们现代人去守,恐怕依然要步关羽的后尘。

先说此时的刘备,亲帅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地,黄忠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夏侯渊是谁,他可是在平定西凉和官渡之战都有卓越表现的人,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夏侯渊一死,蜀军士气大曾,拿下汉中,刘备在汉中称王。

再说关羽自己,围了襄阳、樊城,斩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可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急得曹操差点儿迁都。幸好有曹仁坚守樊城,不然后面可能都没曹魏什么戏了。

在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激战正酣的时候,孙权方面除了一波又一波的换人,基本没什么建树。鲁肃死了,吕蒙病了,一个不出名的陆逊镇守陆口,与关羽对峙。当然这里面有吕蒙的阴谋。但是在那个情报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稍微有点进取心的青年都会赌一赌,不想建立一番功业是不可能的。

荆州名义上是借的,曹操想夺,孙权想要,三方和谐永远不可能。如果想守住荆州,就需要一个打的起,赖的住的人。两面开战,分分钟就没了,所以面对曹操方面,必须能打。而面对孙权方面,必须得耍赖。

在刘备集团具备这样素质的人,只有关二哥,找不出别人。而关羽丢失荆州,真的只是大意了。

小怜真吖2022/5/5 13:36:10

此事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一条要联吴抗曹,这是大前提,因为以当时蜀或吴任何一国都难以与魏国抗衡,只有孙刘联合抗曹,才能三国并存,第二担当守荆州者必须智勇双全。我们来看看当时蜀国中的几位主要将领,首先关羽有智有谋,但他却把孔明临走前交待他的八字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置之脑后,屡屡与吴国犯难,性格孤高狂妄自大做事武断专行,招致败走麦城丟失荆州。第二张飞智勇不必说,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性格火爆,做事鲁莽,酒后误事,一时半会还可以,长期下去难免误事。黄忠做事稳当,但年事已高,不宜长久担当此任。马超舞力值虽有但少文韬,就是一介武夫。魏延性格与关羽差不多,再加上性格叛逆,交给他也不放心。只有赵云性格沉稳,有胆有谋且忠于主人,可惜刘备任人唯亲,把此重担交给性格高傲的二弟而忽略了赵云,致使一棋失着满盘皆输,最后病死白帝城。

神古觅荷2022/5/5 13:36:11

严格来说,刘备麾下大将没有一人能守住荆州。

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北伐中原是蜀汉既定的国策,无论谁来守荆州,荆州兵团迟早都要北上攻取襄樊,这是大前提。



不过诸葛亮和刘备显然忘了一点,那就是荆州对孙权同样重要,甚至不在已经拿下益州的刘备之下,特别是在孙权出于战略考虑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之后,刘备又赖着不还,虽然经过谈判但南郡仍在刘备之手,这让江东上下寝食难安,因为从南郡江陵和公安沿江而下,很快就能到达江东的势力范围,孙刘双方虽然结盟,但说不定哪天就闹翻了,江东的西大门却掌握在刘备手中,这让孙权怎么能放心?



所以孙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夺i取荆州尤其是南郡的想法,只不过关羽镇守荆州一直按兵不动没有给他机会,直到刘备拿下汉中并进位为汉中王之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才给了孙权机会。

刘备这边呢?关羽219年7月提兵北上,12月战败,整整5个月时间,刘备不仅在战前没有派兵加强荆州的防守,战役进行期间仍然没有派兵协助关羽,很显然刘备和诸葛亮都低估了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压根就没想到孙权会背盟偷袭荆州。



所以无论是谁镇守荆州,襄樊之战迟早都会开打,刘备也仍然会忽视孙权,不会派兵加强荆州的防守,以荆州兵团的实力守住荆州没有问题,但是只要一动就势必会面临曹操和孙权的两线压力,而刘备又不能给予援助,换成谁来守都没有,荆州兵团不足以同时和曹操、孙权开战,丢失荆州是必然的事。

从战略层面来说,丢失荆州的责任不在关羽,而在刘备自己,当然战术方面关羽确实要承担不小责任。



庞统就看得很透彻:“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他认为荆州同时面临孙权和曹操的压力,很难守住,后面局势的发展果然被他不幸言中。

如果要从刘备麾下诸将中选一位最适合镇守荆州的大将,此人非关羽莫属!不少观点认为换成赵云来会怎么怎么样,换成魏延又会怎么怎么样,总之都比关羽适合守荆州,这纯属坐井观天式的凭空想象。



试问除了关羽,又有谁能震慑住孙权?又有谁能让荆州兵团上下信服?不要说魏延和赵云了,连张飞都未必能做到,只有关羽才最适合镇守荆州。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很有可能会坐镇荆州;如果刘备和诸葛亮能看清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后派出精兵强将加强荆州的防守,荆州未必会丢失,当然这一切只是假设而已。

黄河的每次改道,都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新中国建立起来以后,黄河还没有一次大灾难。题主是啥意思?难道是嫌中国????的灾难少了?
14292022/5/5 13:35:58
714年,王海滨战死后,唐玄宗收养了他的独子,20年后,这个孩子打得周边抬不起头,他若不死,分分钟把安禄山按在地上摩擦。这一年,薛仁贵之子薛讷奉命讨伐吐蕃,他手下的将领王海滨在开战之后,由于援兵没有及时赶到,拼死血战,最后战死。此战唐军大胜,唐玄宗听到王海滨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于是收养了王海滨年幼的儿子——王训,并赐名王忠嗣。皇宫生涯还让这个孩子和太子一起玩耍,曾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朕就封你为将军。在皇宫的生活里,这个孩子表现得跟常人大不相同!他没有像其他王族子弟一样吃喝玩乐,变成纨绔子弟,而是读书,读的书还跟普通人大不一样。因为他读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兵书!他从没有忘记父亲是如何战死的,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将军,像父亲那样征战沙场。所以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一直潜心阅读各种兵法韬略,悉心研究各种经典战例。随着时间的增长,长大后的王忠嗣已经变成一个造诣极高的军事理论家,就连唐玄宗都对他赞叹不已。军事生涯看着养子能有如此军事才华,也该让他出去历练历练了,于是,王忠嗣等来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实战的机会。一开始,出于对养子的爱护,唐玄宗还是给边关统帅打了招呼:不准让王忠嗣上战场!王忠嗣心里明白,这是皇帝爸爸对自己的保护,他没有怨言,但一直不能实战也不是个事儿,他需要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终于,他等来了久违的机会!733年,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据情报,这地儿的吐蕃兵力不多,如果去突袭,定能成功。于是,他向河西节度使萧嵩请求带几百精兵突袭吐蕃,萧嵩很清楚王忠嗣想证明自己的想法,于是答应了。可王忠嗣带着人到达郁标川后,士兵们却打起了退堂鼓!因为吐蕃兵力很多,自己这几百人去了简直是送人头。好不容易把兵带出来了,就这么回去算怎么回事?看着大家都不上,王忠嗣干脆单枪匹马突入敌阵,左冲右突,当场砍死数十人。唐军见势,全部冲进去大砍大杀,王忠嗣一人砍死上百敌军,唐军士气大振,吐蕃军在这样的打几下,迅速溃败。王忠嗣第一次实战,以数百兵力斩杀数千敌军,俘获羊马万计!就这样,王忠嗣终于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唐玄宗逐渐给了他越来越多的兵权。王忠嗣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带着大唐精锐打得周边各国抬不起头,谁也不敢招惹他,以至于实现边关“零战事”的局面。当然,我就写一个突袭吐蕃,就说王忠嗣牛逼,肯定没有说服力。所以,我们来看看王将军的两场战绩:新城之战新城,是一个军事重镇,当时吐蕃和唐朝都在争夺,后来被吐蕃攻陷很久了,并且有吐蕃重兵防守,李隆基一直想收回来。于是令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出兵攻取新城,杜希望从部下口中得知王忠嗣,深知此人军事造诣极高,因此请求让王忠嗣协助。在王忠嗣的帮助下,唐军很快攻破新城,但这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唐军后续派王忠嗣驻守新城,他手里只有一千多兵力,可吐蕃人觉得吃了亏,要来报复!所以,这一年的秋天,吐蕃3万大军围攻新城,王忠嗣率一千唐军迎战,敌我力量十分悬殊。而战场画面是这样的:只见王忠嗣带着一队人马打开城门,突入敌军阵营,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光是王忠嗣一个人就砍死数百敌军,唐军由此士气大振,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全身沸腾,见人就砍。剩余的唐军见状,迅速出击,一起冲上去帮忙砍杀,吐蕃军当场大溃败!就这样,王忠嗣凭借一人之力,扭转战场劣势,成功以弱胜强,大败吐蕃。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旧唐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忠嗣是一个文武全才,不仅懂得兵法谋略,而且武功很高!像一人砍死数百人这种事儿,武功一般的人根本干不了。这一战之后,王忠嗣升职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后来由于多次战场立功,升职不断,34岁就当上了河西节度使兼任朔方节度使。桑乾河之战742年,奚怒皆部落发动叛乱,王忠嗣被任命为平叛司令,率兵北伐,在桑乾河三战三捷,史书记载: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是岁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旧唐书》刚打完这一战没几个月,突厥人又不安分了,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假装归附唐朝,以作缓兵之计,实际上想吞并周边部落,再现当年突厥的辉煌。王忠嗣识破了这个计谋,于是将计就计,王先生以突厥土地、财宝、人口等重大利益的诱惑下,鼓动拨悉密、葛逻禄、回纥三大部落组成联军突袭突厥。在利益的诱惑下,唐军不费一兵一卒,让三个归附唐朝的部落对突厥发起了致命打击,于745年砍死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突厥,这支称霸草原两百年的阿史那家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突厥再无翻身之力。王忠嗣的用兵谋略打仗,那是要花钱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王忠嗣担任统帅期间,在边境干了三件事,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华。其一,在宁夏到山西一带边防线上,沿线修建用于军事用途的城堡,形成一道防御体系,增加了游牧民族的进攻成本。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旧唐书》其二,实施情报战,他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情报网络,巅峰的时候达到了只要周边有点动静,他就知道咋回事了。所以,每当游牧民族来进攻,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因为他通过情报已经事先掌握了敌军的动向和算盘。而且,王先生显然不是那种只知道冲锋的猛将,而是经常玩各种狡诈之术,诡计多端,让人防不胜防,十分头疼。因此,塞外各族从此安分,再也不敢来打劫了,边境实现“零战事”!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旧唐书》其三,搞经济打压。在塞外打仗,战马可是战略资源,这战马要是不好使,肯定严重影响战斗力。王忠嗣为了削弱塞外各族的战马水平,故意抬高边境市场的马匹交易价格。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塞外各族的商贩,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将大量的良种马匹输送到唐朝出售,唐军由此获得大量优质战马。而塞外各族,则因为自家优质马匹全都被贩卖到了唐朝,导致自身军队战马品质越来越差!看到养子这么厉害,李隆基很开心,于是让王忠嗣担任四镇节度使,比安禄山还多一镇。王忠嗣被任命为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半壁江山和一半的精锐部队。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全国总兵力约49万,王忠嗣一个人就掌控了26万大军,接近一半的军队规模。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旧唐书》而这时候安禄山可就坐不住了,看着那么多兵,他在流口水!于是上书李隆基,说要修建一座雄武城,用来防御契丹等部落的攻击,但是人手不够,希望能安排王忠嗣的朔方部队过去帮忙修建。实际上暗藏祸心,他想修建完工后顺便吞并了朔方军,这自然逃不过王忠嗣的眼睛。但皇帝发话了,又不能不去,于是王忠嗣心生一计。有一天,趁安禄山外出,王忠嗣带着部队到雄武城工地大摇大摆地走了一圈,安禄山还没来得及回来,他就返回朔方了。意思很简单,我身为四镇节度使,奉皇命来协助你,你却半天不露面,这啥意思?大家都是节度使,何况还比安禄山多一镇,王忠嗣以这样的借口走人,安禄山拿他也没办法。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但王忠嗣这一趟有重大收获:他发现安禄山要建的所谓雄武城,瞧着那阵势,根本不是防御性的,而是用来储备进攻性武器的,这验证了之前自己对安禄山的判断。因此,特意上书唐玄宗,说安禄山想谋反,可惜,李隆基听不进去,没当回事。而王忠嗣后续则由于功业日盛,遭到李林甫的妒忌,对他进行诬陷。一般的诬陷是搞不垮王忠嗣的,毕竟是皇帝的养子,得下点猛料。老奸巨猾的李林甫十分了解李隆基,深知这位皇帝是政变起家,尤其对皇族成员武力夺权十分敏感。而王忠嗣恰恰与太子关系非常好,于是,李林甫进献谗言,说王忠嗣和太子结党,还暗中表示一旦发生什么事,支持太子这边。加上这时候李隆基想攻取被吐蕃夺去的石堡城,这里有吐蕃重兵防守,攻下来也是两败俱伤,因此王忠嗣建议先厉兵秣马,伺机而动。李隆基对此很不满,执意要攻下来,结果统帅也不是王忠嗣,只让他协助,结果唐军大败,最后负责此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董延光甩锅给王忠嗣。李林甫瞅准机会,一番谗言下去,李隆基当场就要砍了王忠嗣。幸亏哥舒翰极力求情,才免一死,被贬官汉阳太守,一年后调任汉东太守,又一年后,王忠嗣暴卒于住所。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旧唐书》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一,王忠嗣文武双全,冠绝天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战绩和谋划来看,王忠嗣文能搞政治权谋,还擅长各种军事谋略,常年的皇宫生活让他见惯了各种政治斗争。多年的兵法研习,让他深谙各种用兵谋略,在战场上,他能一人砍死数百敌军,这种成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大唐的前辈们。毕竟李靖、苏定方、李世勣这些名将,真要在战场上一人斩杀数百敌军,是做不到的。其二,李隆基晚年太荒唐,是王忠嗣被贬官的内因。开元盛世前期,其实政治清明,但到了后期,先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李隆基宠信的这俩人都给大唐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要知道,王忠嗣死时,才45岁,正是壮年,仅仅过了6年,安禄山就发动安史之乱。以王忠嗣的实力,安禄山只有被打的份,安史之乱根本不需要打8年,很可能一年之内就得被王忠嗣彻底平定。其三,李隆基成长环境导致心理阴影。他成长于武则天时代,见多了各种政治斗争,武则天的手段、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他都经历了。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后乱政,武三思等,他都见识过了,所以,内心对太子结党、臣子政变这类事情十分敏感。李林甫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才顺利搞垮了王忠嗣。
35102022/5/5 13: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