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我当初很后悔的决定常常会自责致使痛哭,我常常心情或者另一个决定会更好能办啊?

2102024/9/17 4:39: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我要回复
申屠天蓝2022/8/22 0:37:42

后悔、痛哭、自责是解决不了问题。既然知道选择错了,就需要想法去补救,甚至可以去重新选择。人没有长前后眼,很难避免出现选择性的错误,只有多听一听别人的建议,吸取教训,才能重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章佳乐怡2022/8/22 0:37:42

人生每一天都在做选择,一日三餐你会选择吃什么,出门你会选择穿什么衣服,参加工作了你会选择做什么行业的工作,到了适婚的年纪你会选择和什么样的伴侣结婚,或者选择丁克也或者不结婚,有孩子你会选择让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老了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养老

总之人生每天都在不断做选择,小到一日三餐,大到关系一辈子的事,小事上可以随便选择,大事上一定慎重,世上没有后悔药,有时选择仅在一念之间,至于对错,就问问自己的心,做任何选择,只要自己不后悔,不遗憾,都是正确的选择。

有时因一念之差选择错了,也不要遗憾,人生没有圆满,后悔无济于事,能做的就是正视它,人生三件事,改变,接受,离开。就看你怎么选。

人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正视自我,纠正自己中进步,如果错了停止就是进步,不要一直错下去。


锺离思2022/8/22 0:37:42

人为何干啥事不想好了在干呢?不过在社会上,只要懂的责任二字,谁也不会看不起你的!

羊舌夏月2022/8/22 0:37:42

一切都是命中的安排,反正我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听天由命啊咯!

图门立果2022/8/22 0:37:42

人都有自责,犯错,醒悟了,走好今后的路就行!

拓跋听筠2022/8/22 0:37:42

错误!谁都有过!坦然面对,从中吸取教训,没有下次,就是不错!放下过去,继续前行,该想该行!

幽香焕焕2022/8/22 0:37:43

谢谢邀请!这个情况每个上点年岁的人包括我自己都遇到过,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后悔吗?当然会后悔,但后悔除了让自己痛不欲生戕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没有一丝丝的好处。并且,这个选择是否真的错误,需要你过完长长的一生才能真正知晓。我耳闻目睹过许多人当初选择自以为是对的,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初的选择在后来就变成了错的,反之,亦然。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告诉我们: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所以,后悔一段时间,擦干眼泪也就放下吧,收拾心情,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吧。

一只新丹呀2022/8/22 0:37:43

己经都这样了木已成舟了,还常常为这个错误地决定折磨自己,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事情。谁这一生都会经历这种事情,要往前看,生活中无数个选择在等待着你,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这些教训中增长智慧吧,有些事情也是天意。

东门晨蓓2022/8/22 0:37:43

你这是吃着锅里的,想着盆里的!凡事都有好有坏!

苍风和泽2022/8/22 0:37:43

如果没有回天之力就翻篇,人有时候得信命。加油下回把握好。

所谓的专家,大都是替资本说话,所以它们说的话不切合实际。
312022/8/22 0:37:39
个人认为,小乘教法与大乘教法是释尊创立佛教过程中的两个过程,也是禅定中能体会到的两个过程。原始佛教继承于婆罗门教,又是对婆罗门教的一次革命。改变了婆罗门教根深蒂固的等级宿命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吠舍和首陀罗等级也可以通过修行寂静涅槃,脱离轮回的宿命,达到圆满。简单地说就是印度宗教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低下的凡人也可以通过放弃我执(欲望),成为永远不受轮回痛苦和苦难不惑的佛。小乘到大乘的转变过程佛祖在发现经过痛苦的婆罗门教义的苦行修练后不能使自我得到解脱,他接受了牧羊女的施舍和供养,最终在菩提树下进入了禅定,达到了独觉和缘觉。缘觉指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而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佛祖将修行的教义和心得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这批弟子被称为sa^vaka(舍罗婆迦),因闻佛祖教化之声而得道,也被称为声闻乘。缘觉和声闻两乘就形成佛教最初的小乘教观,既完成个人破除“我执”(教义很泛泛)的修行。由于释尊的法门,使得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正果,所以佛教无神论违背了婆罗门三神一体的主张,让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成了摆设,遭到了等级森严的婆罗门贵族的强烈抵制,原始佛教的传播受到了压制。释尊为了让佛教被更多人理解和参悟,改变了弘法的方式,逐渐由原来声闻为主传播方式改为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讲究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的传播方式。由“自觉”发展到“觉他”,以自我修行圆满为目的,转变为以救度一切众生为本怀。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释迦摩尼将密法的高深的教义和戒律改变为显法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实际修行的法门,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既“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妄念执着不能证得”。对于自身“破除妄念执着”又能觉他者,可直上菩萨果位,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大愿,以佛教愿、行、智、悲四大法门化身四大菩萨(地藏、普贤、文殊、观世音)来“亲身”宣法,大大加快了原始佛教的传播速度。实现菩萨道修行和果位,“觉他”而普度众生这一过程,可以视为佛教大乘教义的创建过程,创立大乘三藏后,佛祖在生命(本体)的后期完成多次大乘法会的集结,大乘佛法使佛教教义更加圆满和包容。小乘大乘的分化佛祖涅槃之前,小乘论(缘觉、声闻)和大乘论(菩萨)并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弘法过程的两步。但婆罗门教等级概念对佛法的影响使小乘论的接受度比大乘论要好得多。佛祖涅槃后,小乘声闻(听过佛祖讲经)的弟子和长老地位提高,被称为上座部。而广大受众群体被称为大众部。代表佛祖衣钵的小乘论地位高于大乘的大众部。原始佛教两大派系开始分裂,这一事件称为佛教的“根本分裂”,也被称为“大天五事”(古印度五国)。以长老为主的上座部主张维持原始佛教的传统教义,以青年和广大信徒为主的大众部主张改革创新。这两派都在古印度五国(五天竺国)传播。直到阿育王时代印度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才开始向外传播。此时上座部已经分化成八九个派别,其中最大的一派名为“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又有信仰大乘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的“大寺上座部”。大小乘佛教的传播原始佛教无论是上座部还是大众部都是大小乘兼修,既度自我也度有缘人,信仰大乘的“无畏山寺上座部” 以向南斯里兰卡为中心。大寺上座部则南传进入东南亚,即行程今天东南亚信仰(越南除外)的小乘巴利语佛教。佛灭400多年后, 马鸣,龙树等大乘高僧(菩萨地)出世,撰写了大量经典的大乘论著,从此大乘佛教盛极一时。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其中一支如来藏学派,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神秘法器,瑜伽训练等方法,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成为密宗派的前身,也被称为菩萨(莲花生)密乘,传入西藏,又与藏地苯教融合,结合性力派“以欲止欲”观,形成今天的大乘藏传佛教。以大乘唯识论为代表的显乘则东传入汉地,被称为汉传佛教(过程太复杂,不赘述),进而分化为汉地八宗法门。总结总而言之,原始佛教创立脱胎于婆罗门教,树立于小乘理论,弘扬于大乘教法,这是佛法由小到大,由单独到普及的一个过程,但是无论是最初的“根本分裂”,还是今天大家信仰的佛教,大乘与小乘教义都无法分割,他们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没有像伊教一样,逊尼派和什叶派那样水火不容。所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他作为大乘法师,不仅要到天竺去寻求大乘佛法奥义,而更是寻求上座部(大乘无畏山寺上座部)佛教的声闻乘(小乘佛法,佛祖口传)宝藏。经过艰难跋涉和刻苦学习,终于得到了瑜伽行唯识学派(原始大乘)的真经:《瑜伽师地论》。今天的汉地佛教经过大量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加入(掺杂过多的势利),早已形成了自身的佛学观,佛教纯洁的原始信仰的精髓反而在东南亚巴利语小乘。来去是梦,成败皆空祝各位吉祥康健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3229102022/8/22 0:37:32